说解《心经》.1

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

弘一法师(李叔同)

自今日始,讲三日,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。《心经》虽仅二百余字,摄全部佛法。讲非数日、一二月,至少须一年。今讲三日,岂能尽?仅说简略大意,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。

效果:
一、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,皆稍得利益。
二、又对常人(已信佛法)仅谓《心经》为空者,加以纠正。
三、又对常人(未信佛法)谓佛法为消极者,加以辩正。

先经题,后经文

经题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前七字为别题,后一字为总题。

“般若”,梵语也,译为“智慧”。
注:般若,在汉语中本没有对应的解释,为梵语Prajna的音译,玄奘法师译经时,以尊重故不翻。为便于理解,有时也将般若译为“智慧”,但般若之智慧非夹杂烦恼,不足于认清宇宙人生真相的世间智慧,般若之智慧是无限、圆满,通达宇宙人生真相,能解脱人生所有烦恼。
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”,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。略称《般若心经》或《心经》。全经只有一卷,260字,属于《大品般若经》中600卷的一节。为般若经类的提要。曾有过7种汉译本。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《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》和本文中唐朝玄奘所译的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。以下简称《心经》。

|–常人之小智小慧–|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|–学者之俗智俗慧–|–非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|–二乘之空智空慧–|
|
|–照见五蕴皆空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

|–小智慧    (小聪明、小巧)亦云智慧,与佛法相远
|
|–俗智慧    研学问,上等人甚好,亦云有智慧,但与佛法无涉
|
|–空智慧    小乘人

“波罗密多”,译为“到彼岸”。(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。)
注:“波罗密多”梵文为Paramita,又译为“度”。“度”是度过一切生老病死的烦恼。到“彼岸”,这里的“彼岸”非指西方极乐世界,而是我们现实存在的人世。在无明的世间,我们有生死的苦恼和痛苦、空虚的状态,即为“此岸”,如果我们有了“般若”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会真正幸福、安宁。这就叫做“彼岸”。正是“般若”才能吧我们从“此岸”渡到“彼岸”。凡任何修习佛法的人,按照经往的讲法,只要依法受持,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,到达涅磐彼岸。一般认为,修习“般若波罗密多”法门属于六种“到彼岸”的法门之一。

若以渡河为喻:
动身处——————此岸
欲到处——————彼岸
以舟渡河竟————到彼岸

约法言之:
此岸————轮回生死    须依般若舟,
  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↓          乃能渡到彼岸,
彼岸————圆满佛果    而离苦得乐。

“心”,有数译。一释“心”乃比喻之辞,即是般若波罗密多之心。(心为一身之必要,此经为般若之精要。)
注:《心经》的“心”,意为“核心”、“纲要”、“精华”,言下之意是说,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“精要”而成。

      |–《大般若经》云:“余经犹如枝叶,般若犹如树根。”
      |
引证|–又云:“不学般若波罗密多,证得无上正等菩提,无有是处。”
      |
      |–又云:“般若波罗密多能生诸佛,是诸佛母。”

案《般若部》,于佛法中甚为重要。佛说法四十九年,说般若者二十二年。而所说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亦为《藏经》中最大之部。《心经》虽二百余字,能包六百卷《大般若》义,毫无遗漏,故曰“心”也。

“经”,梵语“修多罗”,此翻“契经”。“契”为契理契机。“经”谓贯穿摄化。

“经”者,织物之直线也。与横线之“纬”对。

此外尚有种种解释。

此经有数译(七译)。今常诵者,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。

已略释经题竟。

于讲正文之前,先应注意者:

研习《心经》者,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。因常人闻说空义,误以为著空之见。此乃大误,且极危险。经云:“宁起有见如须弥山,不起空见如芥子许。”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,犹报在人天。若著空见者,拨无因果,则直趣泥犁。故断不可著空见也。

若再进而言之,空见既不可著,有见亦非尽善。应(一)不著有,(二)亦不著空,乃为宜也。

(一)若著有者,执人我皆实有。既分人我,则有彼此。不能大公无私,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,故不可著有。须忘人我,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。

(二)若著空,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。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,亦不能做利生事业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–真空(非偏空,偏空不真)|
故佛经云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|常人以为空有相反,今乃相合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–妙有(非实有,实有不妙)|

“真空”者,即有之空,虽不妨假说有人我,但不执著其相。

“妙有”者,即空之有,虽不执著其相,亦不妨假说有人我。

如是终日度生,实无所度。虽无所度,而又决非弃舍不为。若解此意,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,能力薄弱、范围小、时不久、不彻底。若欲能力不薄弱、范围大者,须学佛法。了解真空妙有之理,精进修行,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。

或疑《心经》少说有,多说空者。因常人多著于有,对症下药,故多说空。虽说空,乃即有之空,是“真空”也。若见此“真空”,即“真空不空”。因有此“空”,将来做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。

合前,(三)非消极者,是积极,当可了然。世人之积极,不过积极于暂时,佛法乃永久。

般若法门具有“空”与“不空”二义:“以无所得故”已前之经文,皆从般若之“空”一方面说。依此空义,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,打破消灭一扫而空,使破坏至于彻底。“菩提萨陲”已下,是从般若“不空”方面说,复依此不空义,而炽然上求佛法,下化众生,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。

亦犹世间行事,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,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。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,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,及其精神所在,故有此误解也。

未完待续

下回进入正文

李叔同老师不用介绍了吧……这是李叔同老师讲解心经的讲义,黑色的注释部分不是李叔同老师注的,所以颜色区分一下,也方便只阅读正文部分的内容

注中间有一段关于大唐三藏法师玄奘的介绍我就略去不表了……

南闲历史上的今天

“说解《心经》.1”的4个回复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